東南亞新二代
台灣自1990年代以來,與東南亞的跨國婚姻漸增。據內政部統計,已取得台灣國籍及身分證的新住民共超過65萬人,成為台灣僅次本土漢族的第二大族群,而新住民的子女人口數也日益增加。
多元社會
「新」子女
的認同與歸屬
2022/01/15
移民大事記
新南向政策
針對印太地區的外交及經濟政策,主要目地是推動臺灣商人轉移至往東南亞地區投資及開發,試圖以經濟與文化實力增加其對東南亞國協的影響力,並分散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外貿依存度。
2000 年代
全球性的移民市場出現
跨國流動人口日益增多的影響,擴展了和外界接觸的機會,和不同國籍的人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。
1980 年代
1990 年代
跨國婚姻比率大幅提升
新住民會來台灣,主要的原因是想改善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,期望來台後個人生活可以有所改善,也賺錢回饋給
家人,改善在當地的經濟。
2003年代
陳水扁第一次提出
當時僅針對新加坡、泰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越南、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國家。
蔡英文第二次提出
2016 年代
成立中華民國總統府直屬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,並將針對的範圍擴及南亞及大洋洲國家。
至今
東南亞新二代
的自白書
在過去,人們對於「東南亞新住民」的認知與理解大多來自新聞媒體。在長年負面報導的渲染之下,逐漸形塑出既定的刻板印象,並且對於其子女貼上「發展遲緩」的負面標籤。
陳靜華表示,過往鄰里間因為她新二代的身分,容易出現一些歧視或負面的評價,因而促使許多新二代非常努力,無論讀書、打工等各方面都想做出亮眼的成績。她還提及,國中時期更曾因害怕校規責罰,而將外婆特地托人帶給她的祝
福首飾取下。
柬埔寨新二代陳靜華
因為東南亞醬料味道較重,國小時自己帶便當,一打開就會引來同學們的注目,總會聽到「好臭」、「你怎麼又吃那麼臭、有味道的東西」等話語,經常讓她無比尷尬。
緬甸新二代柳樹芊
母親來自越南的新二代劉千萍指出,曾經閱讀媒體報導的相關文獻,發現在民國九十年代初期,台灣社會非常擔心跨國婚姻的孩子拉低人口素質,且根據學校的生活表現,評估新二代都有發展遲緩現象,時常將跨國婚姻的家庭成員當成社會問題,並以此方向做為政策討論。
越南新二代劉千萍
「真的需要政府補助措施的人,也因社會污名標籤太強烈,而不敢公開移民背景。」
然而!
隨著社會風氣和政策的轉變,
東南亞新二代的形象似乎也有著巨大翻轉。
負面印象 了嗎?
淡江大學教授、同時也是印尼二代的何景榮表示,相對以往,大家對於東南亞文化的歧視確實減弱不少。他分析,主要關鍵為「網路」。隨著科技進步,取得資訊愈加便利,國際間文化相互交流,進而產生多元文化的理解,使族群間的隔閡逐漸消弭。
翻轉
新二代=雙語能力?
\
此外,2016年蔡英文總統推行「新南向政策」,擁有雙語優勢的新二代成為前進東南亞市場的國際小尖兵。原先的「問題學生」,搖身一變成了南進的重要推手。
然而事實上,許多人對新二代有著錯誤的想像,將其與雙語能力畫上等號。何景榮指出,大約僅有一成的人會使用雙親的母國語言。主要原因須回溯至,家中長輩不允許孩子使用「野蠻語言」。東南亞文化對於長一輩的人來說,大多停留在負面印象。母語不被重視,缺乏環境的培養,導致多數的子女並不會說母語。
提升母語能力 課綱納必修課
為了協助新二代母國語言的傳承,教育部於一○八課綱中,將新住民語列為國小本土語言的必修課程,也顯示國家對多元文化的重視。何景榮表示,此決策的最大價值在於,「這是我們中華民國政府都肯定的語言」,與閩南語、客家語、原住民語並駕齊驅唯有校園教育從小扎根,培養多元文化素養,才能減少族群間的歧視。
文化差異釀衝突 翻轉大眾刻板印象
先從 做起!
周遭
觀念很難改變
首要解決部分:消除種種刻板印象、歧視觀念
「要製造公共參與的機會,
讓台灣民眾與新住民直接的對話、交流比較有效。」
為消除既定印象,基金會不定時舉辦校區及社區宣導,
在各校邀請東南亞新住民進行文化分享、體驗活動;
特別節日進入不同社區設置攤位、舞台台表演,
採互動式的方式讓台灣學生及長輩們接觸東南亞文化,
扭轉大眾對於新二代及新住民的老舊觀念。
與家中長輩不斷溝通
需從生活周遭做起,先與家中長輩不斷溝通,了解彼此能夠接受的程度、極限,對於其他文化的認知如何,會比較清楚了解對方在乎的點是什麼。
改善刻板印象從教育開始
校園亦為重要場域,應拓展年輕世代的文化敏感度,宣導相互尊重的理念,就可減少因不了解所造成的誤會、負面影響。人建立價值觀時多數發生在校園中,也期待規劃出沒有偏見、歧視、重視多元文化的課綱,讓學生們可以用平等、同理的態度,跟不同族群的人相處。
創造一個多元友善的社會
期望大眾能更加包容、接納,加上新二代有許多學習母親文化的機會。可以藉此豐富台灣社會的多元性,產生更多的優勢及發展空間。
推陳出新
推廣方法是關鍵
而因應時代的變化,政府也利用新穎模式給予民眾不一樣的方式認識新住民及新二代,透過廣播電台、Podcast,甚至和多家電視台合作,製作電視節目。也架設許多網站,例如:移民署粉絲團、新住民新聞網、新住民活動專區,以及在各社群媒體活躍宣傳,增加觸及率的推廣,新二代議題逐漸被看見,整體社會風氣逐漸改善。
新住民二代培力
的
全球皆適用
經由政府和民間團體齊心的努力,已舉辦過許多活動及計畫幫助新二代在台生活。伊甸基金也會針對不同年齡層新二代設計課程,從新住民母親或父親的原生國文化和在地台灣文化探索,再到前往東南亞國家進行社區服務及相關認識活動,增加自我認同感,並且以升班的方式,讓孩子長期與擁有相同新住民家長背景的同儕相處,強化歸屬感。
而在2016年「新南向政策」實施,政府開始重視新二代的未來規劃發展,舉辦「新住民及其子女海外培力計畫」、「新住民子女國內培育研習營」等相關計畫,藉由重點培訓、激發新二代,能夠幫助他們尋找自身的優點,發揮他們的優勢,提供新二代在未來進入東南亞企業的選項,讓台灣和世界接軌,行銷台灣。
怎麼做 會更好
?
伊甸園基金會主任 朱莉英
希望政府相關計畫能有前端及後端的配套,並且透過與企業合作,協助新二代就業。
許多新二代無法利用良好的升學管道,乃因新住民家長不懂中文,導致降低溝通與討論的機會,因此政府亦應注意語文翻譯的部分,以維護孩子們的權益。
政府雖已執行相關計畫,希望宣傳相關活動時能前往偏鄉地區推廣,讓資訊和資源更為不足的家庭也能擁有參加的機會。
柬埔寨新二代 陳靜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