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負面印象 了嗎?
淡江大學教授、同時也是印尼二代的何景榮表示,相對以往,大家對於東南亞文化的歧視確實減弱不少。他分析,主要關鍵為「網路」。隨著科技進步,取得資訊愈加便利,國際間文化相互交流,進而產生多元文化的理解,使族群間的隔閡逐漸消弭。
翻轉

新二代=雙語能力?
\
此外,2016年蔡英文總統推行「新南向政策」,擁有雙語優勢的新二代成為前進東南亞市場的國際小尖兵。原先的「問題學生」,搖身一變成了南進的重要推手。
然而事實上,許多人對新二代有著錯誤的想像,將其與雙語能力畫上等號。何景榮指出,大約僅有一成的人會使用雙親的母國語言。主要原因須回溯至,家中長輩不允許孩子使用「野蠻語言」。東南亞文化對於長一輩 的人來說,大多停留在負面印象。母語不被重視,缺乏環境的培養,導致多數的子女並不會說母語。


為了協助新二代母國語言的傳承,教育部於一○八課綱中,將新住民語列為國小本土語言的必修課程,也顯示國家對多元文化的重視。何景榮表示,此決策的最大價值在於,「這是我們中華民國政府都肯定的語言」,與閩南語、客家語、原住民語並駕齊驅。陳靜華也坦言,唯有校園教育從小扎根,培養多元文化素養,才能減少族群間的歧視。
改變大眾刻板概念,先從 做起!
周遭
與家中長輩不斷溝通
了解彼此能夠接受的程度、極限,對於其他文化的認知多少,先清楚知道對方在乎的點是什麼。
改善刻板印象從教育開始
人建立價值觀時多數發生在校園中,也期待規劃出沒有偏見、歧視、重視多元文化的課綱,讓學生們可以用平等、同理的態度,跟不同族群的人相處。另外,建議拓展年輕世代的文化敏感度,提升尊重就能減少因不了解所造成的誤會、負面影響。
創造一個友善多元的社會
期望大眾能更加包容、接納,加上新二代有許多學習母親文化的機會。可以藉此豐富台灣社會的多元性,產生更多的優勢及發展空間。
新二代族群應主動站出來
「說明他們是怎樣的身分、背景,用這個身分做了什麼樣的事」。
這個過程將會逐漸被社會看見,新二代群體要自行凝聚起來共同發聲。不用害怕自己的身分,正面直視相關優勢,時常反思並自我察覺,才能令社會更加美好。
bottom of page